天天资讯:险企加速布局低空产业安全网
时间:2025-08-02 19:01:40来源:经济日报
无人机空投外卖,医疗物资紧急转运,乡村农户无人机飞防……低空经济正加速释放增长动能。根据中国民航局预测,今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万亿元。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各类技术风险、运行风险、责任纠纷等新挑战。如何让飞起来的低空经济飞得更稳?一张覆盖飞行器、飞手、场地、货物、第三者的保险保障网,正在迅速铺展。

制度牵引释放需求

近年来,国家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低空经济发展框架更加清晰。2024年初,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工业和信息化部等4部门联合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此同时,《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等政策密集出台,明确提出经营性飞行活动需依法投保责任险,为低空保险市场打开政策闸门。


【资料图】

5月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发布会上表示,要强化保险保障,加快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好发挥风险分担和补偿作用,支持更多以共保体方式为重大科技攻关提供保险保障,推动研发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的保险产品,切实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多地进一步对低空经济保险保障展开探索。深圳市出台全国首部《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该市保险业协会发布《深圳地区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保险服务指引》;江苏苏州落地全国首单低空运营管理责任保险;浙江新昌将低空经济纳入新质生产力投融资实践,保险资金也成为重点鼓励的支持力量。

“从现实来看,低空经济的‘腾飞’速度远快于保险产品的‘跟飞’速度。”阳光财险财产险部负责人林霁光表示,目前,市面上针对低空场景的专属保险仍较为有限,条款定义、责任界定、数据应用等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传统险种难以覆盖飞手失误、链路丢失、数据风险等新型情形。

“低空经济的创新程度高、运行方式多样,保险公司要做的不是简单复制已有模式,而是围绕不同场景、不同飞行器特点,定制真正匹配的保险产品和风控方案。”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认为,低空经济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保险业要与其发展节奏和安全管理保持同步,更多发挥事前参与、协同治理、稳定预期的功能。

织密保险保障网络

政策东风下,保险行业努力克服投保难、赔付难、评估难等现实难题,竞相探索“低空+保险”新蓝海。

人保财险在去年7月份发布全国首个低空飞行器专属保险,并于今年5月份在广东发布全新全方位低空经济保险服务体系。人保财险总公司产品精算部有关人士介绍,在“低空保”的基础上,全新全方位低空经济保险服务体系创新开发了针对货物运输场景、停飞期间停放损失以及零部件延长保修责任等一系列产品保障,从过去的保机身、保运营增加了保货物、保停放、保维修,构建了多场景、全生命周期风险保障体系,进一步满足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多元化保障需求。

平安产险董事长兼CEO龙泉表示,低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加速从单一产业发展迈向产业融合促进的新阶段。据了解,平安产险针对低空经济不同场景、不同环节提供定制化保险产品和服务,覆盖从大型通航机队到无人机的全场景保障方案。截至目前,平安产险累计承保超15万架无人机,提供风险保障超过900亿元。

阳光财险持续加强政策及产业链研究,聚焦“低空经济+消防、低空经济+巡检监测、低空经济+物流、低空经济+载人交通”等重点领域,对接头部企业开展风险需求调研,积极推进战略合作。截至今年6月底,阳光财险累计为浙江、大连、重庆、上海、湖北等28个省份的无人机项目提供9.92亿元风险保障。“低空经济的风险特征比传统产业更加复杂多变,保险的响应必须跟得上速度、沉得下深度。”林霁光表示。

中再产险总经理王忠曜表示,再保险作为保险体系的“安全底座”,在推动产品服务创新、构建风险分散共担机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再产险10余年来持续深耕低空经济风险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承保经验和海量行业数据。在此基础上,公司成功构建了低空经济风险评估与定价模型,创新推出多项核心保险产品,并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业务模式。去年,中再产险联合太保产险发布了“低空经济第三者责任险”示范性条款,提出无过失赔偿等创新机制,被视为无人机“交强险”的雏形。国寿财险与中再产险共同开发《低空经济运营管理平台风险保障综合解决方案》,在上海市金山区政府的支持下,将创新方案嵌入政府的低空经济管理平台,实现“保单+数据”的实时互动,推动保险与监管体系深度融合。近期,中再产险联合苏州东吴保险推出“安翼计划”,为运营管理方建立系统化风控体系,并已在苏州、南京等地落地应用。

“展望未来,中再产险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和持续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保险服务赋能低空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王忠曜表示,中再产险愿携手行业各方,共同夯实低空经济的新型基础设施,护航多元应用场景,为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再保险力量。

构建健康行业生态

低空保险要真正飞得稳,仍面临技术、监管、协同等多重挑战,亟需从制度建设到能力建设实现全面突破。

在保险产品标准体系方面仍存在空白地带。由于无人机型号繁多、用途各异,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风险定义与行业规范,给保险条款的制定和赔付带来障碍。针对这一问题,深圳出台全国首个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保险服务指引,从条款设计、理赔流程、数据对接等方面对险企提出系统性要求,探索低空保险标准化。

与此同时,专业人才储备也亟待加强。低空保险涉及航空技术、精算逻辑、法律责任等多学科交叉,对保险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行业内懂保险、懂飞行的复合型人才仍然稀缺。多位业内人士呼吁,相关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应开设低空经济保险相关课程,推动政企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服务低空产业的专业队伍。

数据资源不畅也是制约风险评估和产品创新的瓶颈。低空保险的定价与承保高度依赖飞行日志、故障记录、气象变化等高精度数据,但相关数据大多掌握在制造商或平台方手中,险企在数据接入方面面临“看得见、拿不到”的困境。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加快建设“监管主导+平台共享”的数据治理机制,推动保单实名制与飞行行为数据库建设,形成风险识别闭环。为支撑机制创新与风险研究,中再产险、平安产险等机构联合发起低空经济新兴风险研究院,系统开展场景识别、模型开发与行业数据整合,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空保险生态。

林霁光认为,低空经济的本质是要在开放空域中实现高度协同运行,保险必须成为其中的安全规则制定者、数据共享推动者和长效激励机制设计者,而不是简单的兜底人。

“低空保险是撬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杠杆,其价值不仅在于补偿,更在于前置管控、激励技术提升、参与社会治理。”王国军预期,未来,随着飞行技术的成熟与制度体系的完善,保险将在低空经济发展中扮演更具主动性的“治理合伙人”角色。

标签:

  • 上一篇文章: 焦点快播:郑州怎么成了“竖店”?
  • 下一篇文章: 最后一页
  • 生活指南
  • 2025年暑期档电影总票房破50亿

    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7月27日11时19分2025年暑期档(6月—8月)总票房(

  • 每日播报!国家管网集团“全国一张网”建设步稳蹄疾

    2025年征程过半,国家管网集团全年重点任务目标的冲锋号角愈发嘹亮

  • 观速讯丨2025年6月全国受理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849.6万件

    图片来源: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微信公众号中新网7月9日电 据中央网

  • 焦点热文:肝败吓疯是什么意思?肝败吓疯是什么梗?

    肝败吓疯 是一个网络热梗,用于形容在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游戏中

  • 每日热文:1-4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

    据工信部网站消息,工信部7日发布2025年1-4月纺织行业运行情况。纺

  • 甘肃文旅进京启幕 “金秋双胡杨” 新篇

     6月26日,甘肃文旅运营集团携十二大景区和资源在北京举办 跨

  • 首批10只科创债ETF“火速”上报

     伴随着科创债市场快速扩容、流动性逐渐提升,支持科技创新的

  • 外汇中的基础货币是什么意思?外汇中的基础货币介绍

    在外汇交易中,** 基础货币(Base Currency)** 是外汇汇率标价

  • 5家保险资管机构一季度合计实现净利润超10亿元

    近日,多家保险资管机构陆续发布一季度信息披露报告。数据显示,截

  • 长江、黄河干流统一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望于2027年建成

    记者4日从财政部了解到,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

  • 中国成品油价迎年内“第四涨”

    中国成品油价迎年内第四涨。中国国家发改委3日消息,根据近期国际市

  • 追德超日,印度第四?

    印度已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最近,这件事儿让印度

  • 中国品牌日|新洋丰提交沃野答卷

     2025年5月10日是第九个中国品牌日。品牌不仅代表着产品的质量

  • 售后cp是什么梗?售后cp是谁?

    售后 CP 是指在 2025 年春晚舞台上同框的赵雅芝和叶童。在 199

  • 杭州老旧仓库“爆改”艺术打卡地 沉睡资产迸发新活力

    五一假期期间,在杭州萧山的浙农东巢艺术公园,有许多举着相机、穿

  • 国家邮政局公布2025年一季度邮政行业运行情况

    据国家邮政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国家邮政局公布2025年一季度邮政行业

  • 民生
    • 吴桥县亮相《300秒看家乡》 千年杂技韵·万象焕新程 今日讯

    • “无菌蛋”真的无菌吗

    • 上交所举办科创成长层证券公司专题培训会

    • 短讯!世界人口日丨专家:年龄不是衡量生育的唯一指标,科学的生育指导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