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26日讯(记者 彭瑶)1987年,联合国召开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将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同时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来解决及宣传毒品问题。
(相关资料图)
6月25日,高中生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禁毒教育基地了解吸毒对人体的危害。新华社发 唐克摄
中国对毒品“零容忍” 毒品违法犯罪活动降至近10年最低点
由于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中国历来是惩罚毒品犯罪最严厉的国家之一。为遏制境外毒品渗透,打击贩毒团伙网络,公安部近年来开展了“百城禁毒会战”“两打两控”“净边”“清源断流”等多个专项行动。2013年至2022年间,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07万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128万名,缴获毒品651.9吨。经过高压打击,毒品犯罪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全国破获毒品犯罪案件已从最高峰时期2015年的16万余起降至2022年的3.5万起。
十年来,全国缴获制毒物品3.27万吨。制毒物品流失明显减少,2022年全国缴获制毒物品660.2吨。134个国家禁毒委挂牌整治的县市区毒品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扭转,23.1万涉毒贫困人口全部如期实现精准脱贫。
法院对毒品犯罪坚持严惩力度始终不减。2012年至2021年,毒品犯罪案件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重刑率总体为23.09%,各年度重刑率分别高于同期全部刑事案件重刑率8至17个百分点。特别是在2015年之后毒品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重刑率仍保持高位,2021年较2015年提升了6个百分点。毒枭糯康及其集团骨干成员犯罪案、广东“博社村”系列制贩毒案、四川白友日涉黑组织特大跨国走私贩毒案等一批重大毒品犯罪案件中,人民法院依法对其中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判处死刑,形成有力震慑。
中国禁毒网发布的《2022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指出,通过广泛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推进吸毒人员“平安关爱”行动,全国毒品滥用规模持续缩小。截至2022年底,现有吸毒人员112.4万名,同比下降24.3%; 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员379万名,同比上升 11.4%: 新发现吸毒人员7.1万名,同比下降 41.7%。现有吸毒人数连续5年下降,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数连续10年上升。
此外,各地开展城市污水中毒品成分监测结果显示,海洛因、冰毒、氯胺酮等3类滥用人数较多的常见毒品消费量普遍大幅下降。
总体看,在疫情防控、高压打击整治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全国毒情形势整体向好、持续改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下降至近10年来的最低点,毒品供应、毒品消费和毒品滥用规模持续减少。
6月25日,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姜家营镇杨家铺小学,民警为学生讲解毒品危害。新华社发 朱大勇摄
毒品种类、贩运毒方式花样翻新 积极应对禁毒工作新挑战
尽管我国禁毒工作成效显现,但仍旧不能掉以轻心。多部门在办案中发现,当前毒品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如新型合成毒品种类不断翻新,一些不法分子为掩人耳目将毒品伪装成形形色色的“物品”,如“上头电子烟/飞行电子烟”“神仙水”“跳跳糖”“聪明药”等,更具伪装性、隐蔽性和迷惑性;青少年容易成为毒品特别是新型毒品滥用的高危人群,并参与毒品犯罪;随着国家禁毒工作力度持续加大,传统毒品获取难度较大,不法分子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作为传统毒品替代物进行贩卖吸食等。
国家禁毒办常务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魏晓军介绍,十年来我国新增列管58种新型毒品,创新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大力宣传新型毒品滥用危害,加大清理排查、网上管控、专案侦查力度,严密防范新型毒品研发制造,确保国内没有形成规模性新型毒品滥用。
因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特殊属性,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作为管理、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主体,因管理不到位,甚至违法犯罪,导致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脱离管控,流入制贩毒渠道。对此,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厅厅长元明强调,要加大办案力度,依法严惩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犯罪。对于相关行为构成毒品犯罪的,应当依法以毒品犯罪进行追诉。同时,推动有关部门加大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监管力度,压实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主体责任,多维度形成工作合力,切断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网络销售渠道。
除了毒品种类,贩运毒品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互联网+物流寄递+电子支付”的非接触式犯罪手段逐渐成为毒品贩运的新常态。为惩治寄递毒品犯罪,最高检于2021年10月向国家邮政局制发了“七号检察建议”,指出寄递行业存在的寄递安全监管与行业发展形势不匹配、寄递新业态存在监管盲区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并抄送交通运输部等12个相关部门。2022年11月,最高检与国家邮政局等12部门联合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邮件快件寄递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寄递毒品犯罪1700多件3000多人。
2023年2月2日,黄埔海关缉私局联合广东省公安厅、中国海警局南海分局等部门,成功侦破海上特大走私毒品案,抓获犯罪嫌疑人56名,查获毒品可卡因1吨,查扣涉案船只2艘。图片来源:海关发布
严厉打击跨国跨境走私毒品犯罪 国际合作切断毒品运输通道
根据《2022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中国毒品主要来自境外,国内地下制造毒品市场占比极小。目前,“金三角”地区仍是我国最主要毒源地。在2022年缴获的1.3吨海洛因中,来自“金三角”地区和“金新月”地区的分占缴获总量的 98.8%和1.2%;缴获的9.1 吨冰毒中,92.1%来自“金三角”。全年缴获氯胺酮1.3吨,同比上升185%,主要来自束埔寨和泰国,经我国东南沿海向港台地区中转;全年缴获可卡因176.6千克,同比下降74.4%,主要从南美地区海运走私至我沿海地区中转分销;全年缴获境外大麻200.6千克,同比减少35.1%,主要来自北美地区,多通过国际邮包少量、多次、分散入境,涉及我国多个省份。
严厉打击跨国跨境走私毒品犯罪,是维护国内及周边国家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记者从公安部了解到,目前中国已与30余个国家或国家联盟签订50项政府或部门间禁毒合作文件,设立13个禁毒边境联络官办公室,联合破获跨国跨境毒品大案800多起,实施境外替代发展项目290余个,替代种植面积达800万亩。
在国际毒情持续蔓延大背景下,境外贩毒团伙还频繁利用我国海域作为走私通道,将境外毒源地毒品运往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禁毒办组织沿海重点省区公安禁毒部门加强情报搜集,建立健全海陆联动机制,采取了挂牌督办、上网追逃、专案攻坚等措施。近5年来,多地公安禁毒部门联合海警、海关等部门破获特大跨境海上走私毒品案件10起,抓获涉毒犯罪嫌疑人154名,缴获各类毒品5.72吨,查扣涉案船只12艘,切断了多条跨境海上毒品运输通道,打掉了多个海上跨境走私贩毒团伙。
“当前,全球毒潮泛滥态势进一步加剧。为合力应对解决突出毒品问题,中方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共同建立和完善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禁毒合作谅解备忘录(MOU)机制,经过30年发展,该机制已经成为本地区最重要的多边禁毒合作机制。”魏晓军表示,今年,中方将承办MOU机制签约方部长级会议,相信会为推动机制发展、解决区域毒品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声明:本稿部分图片经新华社授权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审:魏婧)
标签: